■劳动报记者郭翼飞
一身厚重的白色帆布工作服上遍布污渍,袖口处还有被铁水溅烫出的星星点点的破洞,工作时火花四溅,身上汗如雨下。来到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管子车间西部工段焊接班,眼前的每一位焊接工人看上去都格外“硬核”。
而少有人知的是,这是一群被称为能在钢管上“绣花”的男人,一旦开工,他们个个全神贯注、心细如发。因为,他们的职责是用手中的焊棒守护好“锅炉的心脏”。
一个“100%”的优质团队
如果把锅炉比作一个放大数千倍的高压锅,机器运行时600多度的高温蒸汽在炉内沸腾,如此高温高压的容器,并非一次成型,需要成千上万的炉内构件焊接而成。西部工段焊接班承担的便是锅炉的核心部件“三器一壁”的焊接。三器在炉膛内,吸收和转换热能,四周布置水冷壁,无论是作用还是位置,都类似于人体的心脏。
走进管子车间,绿色通道两旁整齐地摆着数以万计的焊接管子。这些管子口径不一、样式各异,它们之间的各种排练组合,就构筑成了“锅炉的心脏”,可以让高温蒸汽发挥最大功效,将动能和机械能转换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电能。
守护这些“锅炉心脏”的西部工段焊接班有着24名焊接工人,其中21名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,一半人同时具备国标、ASME、IBR标准的三种操作技能。一部分小口径焊工达到掌握内加丝焊、左手焊的能力水平,是一个可以解决重大制造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团队。班组还先后荣获“李斌式班组”、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班组、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,今年还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。
就是这样一支团队,让种类繁多的焊接管子焊缝一次合格率达到100%。尤其班组长期承担的涉外产品,历来是高标准、严要求。在近年的几个重大项目上,西部工段焊接班完成的产品多次受到监理方的表扬,并予以免检的最高待遇。产品生产零缺陷,是西部工段焊接班定下的质量目标。要知道,焊接产品要做到保证焊缝质量好,且外表美观,并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可言。靠的就是焊接工人在实践中的千锤百炼,和精益求精的追求。不仅要百分百保证质量过关,还要追求卓越品质——这在西部工段焊接班早已经成为共识。
能打造出这样一支优质团队,班组长陆广林功不可没。
刚柔并济的“陆班长”
“我们陆班长做事公平公正,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。”说起陆广林,班组里的不少成员都提到这句话。事实上,这也是陆广林在班组管理中的第一准则。“焊接班里年轻人居多,而且外来务工者占大多数,特点是流动性较大、学历高低不同、技能水平参差不齐,质量意识、对自己所焊产品的责任感、对企业的使命感也较为薄弱。”在陆广林看来,要改善这些状况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上一视同仁,在生活上像自家兄弟一般去关心每一个工人。
陆广林有一个随身携带的“小本本”,上面除了记着每天的工作安排外,还有一个重要功能:记录每个成员的日常工作状态。比如迟到、早退情况,情绪状态有没有异常,谁的焊接质量不过关,有没有违规情况等等……乍听起来有些过于严苛,不过这个笔记本的存在班组里人人知道,对此也没有任何芥蒂。用班组成员刘君的话说:“班长做事公平,这上面记下来的肯定不会冤枉你。而且很多问题都能从这些小的细节上发现、预防更大的问题。”
有了这样的信任,整个班组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久而久之,坚持岗位练兵、业余学习也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,通过持续的努力,现在班组里所有的劳务工都已经完成大专学历,成为正式合同工。
除此之外,陆广林对班组成员细致又实在的关心,也让班组更像一个“家”。
来自黑龙江的史兆旭是陆广林的徒弟。2013年,由于上锅公司车间组织架构调整,史兆旭原本操作的机床被拆了。于是,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再上岗,他转到了陆广林的焊接班组。焊接工种是出了名的脏、苦、累,且焊接技术难度大、技能要求等级高,史兆旭感受到了“隔行如隔山”的压力,一度想到干脆辞职回老家。他的困境和犹豫,都被陆广林看在眼里。于是在详细了解了史兆旭的家庭情况和实际难处后,陆广林开始帮助他借房子,帮家属找工作,还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教他最基础的焊接实操。
如今,史兆旭已经是班组里的焊接骨干,回忆那段时间,他不无感慨:“当时真是失落至极,多年手艺要荒废了,在上海也无亲无故,师傅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关心让我对留在上海重新燃起了希望。”
“小口径”焊接的攀登者
下午6点以后,工人们陆续收工回家,喧闹了一天的管子车间渐渐安静下来,这正是焊接班的“90后”焊工王雷自主练习小口径焊接技术的好机会。如果没什么意外,每天下班后他都会主动留下来练习两三个小时。这个习惯王雷已经保持了一年多时间,虽然还不能放心地“上产品”,但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起色。看到他的勤奋,班组里的老师傅也时常会抽空去指导他。
其实,这在西部工段焊接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。如陆广林所说,“学比赶超”已经成为所有班组成员的一种习惯。而如王雷一样的年轻人之所以要下这么大功夫,是因为他们所要学习的小口径管子焊接,可谓是焊接技术中的“上乘武功”,这项技术工艺要求高,材料等级高,且品种繁多,有些焊接位置也极为复杂,要想练好绝非短期之功。
“做小口径管子焊接时,管子需要架在空中,人是蹲在底下焊接的,管子壁最薄的只有3.6毫米,稍有不慎就会烧穿管壁,所以焊接的时候要非常稳,手臂丝毫不能晃动,要讲究一气呵成。这个过程中,焊花会慢慢地烧穿工作服,滴在手臂上,瞬间烫起一个泡,但还是必须忍着疼稳住。”来自山东聊城的刘君,在2017年获得了“上海市优秀农民工”的荣誉,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掌握小口径管子焊接技术的骨干,王雷目前正在经历的过程,他再熟悉不过。
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口径焊接工,没有五六年的时间练不下来。这不仅需要超强的耐力,还需要有足够的悟性和“巧劲”。事实上,练习小口径焊接多年,却怎么也“练不出来”的大有人在,用刘君的话说:“十个人里大概能出两三个”。由此可见这项技术的难度和人才的宝贵。
“只有掌握更高的技术,达到更高的学历水平,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。”与十几年前刚刚进厂时相比,刘君对待这份工作的想法已经大不一样了。那时,他只想来上海闯闯,打打工,多赚点钱。进了这个班组,才慢慢意识到:当一名工人,也应该有知识、有文化,不断去提升自己。
经过多年的奋斗,眼下刘君已经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上海安家落户,生活上的乐定让他对在上海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。目前,他还在班组里担任了工会小组长,而对于这个安排,陆广林也有更多地考虑:“这项工作既是对刘君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认可,也是给他的一个新的挑战,可以拓展更多的能力。同时也为大家树立起了榜样,班组里外地年轻人多,刘君这样优秀的榜样可以起到带头作用,让大家有一个看得见、能对标的奋斗目标。”